您的位置:首页 >热线 >

“这才是教培机构跑路倒闭的真实原因!”很多创业者和家长一直蒙在鼓里!-视点

2025-11-21 08:52:37    来源:深学邦

昨天发了“教培机构招生越多,赚得不一定越多”相关的内容,有朋友希望能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逻辑,所以再补充一篇文章。


【资料图】

教培精细化运营咨询师深学邦刘一一相信很多机构老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

明明招生能力一直在提升,机构的学生越来越多,可经营压力却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到最后甚至撑不下去。

大家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招生上,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招生?

为了让机构能活下去?然后不断的通过招生的方式来让自己背负更多的债务。

这种操作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也有部分老板会去盯着账本上的支出项,到底是房租涨得太快,还是员工工资成本压不住,才让机构陷入经营困境。

那些明面上的成本固然是拖垮机构的原因之一,但更核心的原因,藏在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那些看似能缓解现金流压力的预付款,才是真正的隐形炸弹。

很少有人愿意承认,真正把自己推向绝境的,从来不是那些按月支付的经营成本,而是藏在现金流背后,一笔笔看似增收的预付款。

它像温水煮青蛙,在你不知不觉中,就把机构的生存空间一点点挤压殆尽。

招生能力强本来是好事,毕竟生源是机构的生命线,能把招生做好,说明机构有市场竞争力。

可这份优势,在预付款的催化下,很容易变成裹着糖衣的陷阱。

招生做得好,预付款就收得多,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每天都在涨,这种视觉上的富裕,很容易让人失去判断力。

你会下意识地觉得,有预付款可用,根本不用动自己的本金,这种不用掏自己钱的踏实,其实是最危险的信号。

这种踏实是假的,是一种自我麻痹的迷之自信。

你会误以为手里的预付款是实实在在的净利润,以为自己找到了把机构快速做大的密码。

却没发现每多收一笔预付款,就相当于给自己的未来多绑了一根枷锁。

那些钱不是你的收益,而是你必须兑现的课程承诺。

话说,假如机构的招生能力不是很强,每一次都得从口袋里拿钱出来追加投资,或许你早就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经营能力了。

从而也能在出现的亏损的第一时间及时撤出。最终的结局也会完全不同。

你会下意识地停下来算笔细账:这笔投资多久能回本?后续的师资、场地成本能不能扛住?

一旦发现风险超过收益,大概率会果断止损,不会让自己陷得更深。

可偏偏有预付款托底,你不用自己掏钱,就敢放开手脚招更多学生。

反正收上来的预付款能填当下的窟窿,不用心疼自己的本金。

你开始把那些还没消耗的课费挪来维持日常经营,付房租、发工资、搞市场推广,看似把经营撑得热热闹闹,实则是在提前透支自己。

你以为自己是在维持经营,其实是在把未来的债务挪到现在花。

而这些被挪用的预付款,最终都会变成更高的经营成本。

招的学生越多,需要的师资、场地就越多,后续要还的未耗课也越多,成本自然像滚雪球一样压不下来。

高企的成本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它会反过来逼着你继续强化招生。

你会抱着侥幸心理想:只要再招一批学生,收上来的预付款就能覆盖当下的成本,就能把局面稳住。

这种再撑一下”想法,会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可你没意识到,每多招一个学生,就多了一份需要兑现的课程承诺,多了一笔需要偿还的负债。

你以为是在填窟窿,其实是在给这个窟窿挖得更大。

学生要上课,你得加老师;学生要服务,你得加场地,这些都会让成本再次攀升。

你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招生、收预付款、挪用来填成本窟窿、成本更高、再招生、再收更多预付款。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手里的负债已经远远超过了机构的承载能力。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扩大场地,增加老师。毕竟有那么多的学生要上课。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引入了更困难的境地。

其实,招生收钱的快乐从来都是暂时的。

那些在收预付款时的兴奋,早晚会变成还债时的痛苦。

教培精细化运营咨询师深学邦刘一一见过很多老板,看到账户里的数字往上跳时,会觉得日子有奔头,会规划着再开一家分校,再招一个团队,却忘了那些钱根本不是自己的。

等到需要兑现课程的时候,才发现成本支出跟不上,员工、房东和学生投诉越来越多;

等到需要处理退费时,才发现账户里的钱早就被挪光了,只能四处拆借。

这时才醒悟,那些曾经让自己开心的预付款,早就变成了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负担,可悔意来得太晚了。

要跳出这个循环,首先得打破对预付款的错误认知。

你必须清醒地告诉自己:预付款不是你的可自由支配现金流,而是你对学生的负债,是必须要兑现的承诺。

只有先摆正这个心态,才能避免在现金流的假象里迷失。

你得学会严控预付款的用途,不能再把它当成万能资金随意挪用。

你还要彻底放弃规模优先的想法,别再执着于招多少学生、做多大体量。

很多机构就是因为盲目追求规模,才让预付款越收越多,负债越积越重。

与其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如转向利润优先。

更重要的是,给自己设定一条自有资金红线。

但凡需要追加投资,无论是开分校、添设备,还是扩团队,都要求自己拿出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比如30%或者50%,不能再完全依赖预付款和贷款。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你在扩张前真正冷静下来。

当需要动用自己的本金时,你会更谨慎地评估风险,会反复琢磨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机构能不能扛住后续的成本。

而不是被预付款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推着走。

这条红线,其实是在帮你守住经营的理性。

机构要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现金流狂欢,而是长久活下去的能力。

那些靠预付款堆起来的规模,就像空中楼阁,看似华丽,风一吹就会倒;

只有靠真实利润支撑的经营,才能让机构走得稳、走得远。

所以,教培精细化运营咨询师深学邦刘一一强烈呼吁教培机构老板,别再被招生能力强、预付款多的表象迷惑,也别再把预付款当成经营的救命稻草。

你要明白,能让机构在市场里立足的,是扎实的课程、稳定的利润,还有对经营风险的敬畏。

毕竟,能让机构走得远的,从来不是一时收了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在经营里守住理性,能不能赚真正属于自己的利润。

现实当中,很多机构就是那些看似美好的预付款,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sxblyy02),未经授权,请勿转发。】

关键词: 成本 家长 机构 招生 经营 才是教 负债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